第825节

  老者笑了下说:“我跟齐先生是多年朋友,你的事情,我都知道。你去了藏地,我便打发莫莫过去助你一臂之力,同样也是让他出去见见世面,历练一番。”
  我对一叶先生说:“不敢当,实在是不敢当。”
  一叶先生:“不用客气。你既然来了,想必你也知道那个名单了。今天过来,你遇到了门外那个女人,也是接了这一场的因缘。”
  “那女人跪在门口,要请我去东洋给她们讲一讲茶道。我不想去,她就跪在那里不动,这件事,一天两天行,时间久了,传出去,让媒体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,我在这山上就没办法隐居了。”
  莫莫听这话,他咬牙说:“师父,让我出去废了那女人。”
  一叶先生冷冷:“胡闹,估且不说你能否斗过那女人。单就事情而言,她现在做的是一个礼字,她行了礼,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来接,而不是打打杀杀,那样可就失了体统了。”
  我想了下对一叶先生说:“先生是想让我来接这个礼吧。”
  一叶先生:“没错,这也是你的因缘,不过,这个礼,可真的一点都不好接。”
  第六百九十四章 一碗红尘摆在这里,请用茶……
  我向一叶先生抱拳说:“还请先生明示。”
  一叶笑说:“其实说来也没多难,这女人到这里来,说的是我华夏大地再无懂茶之人。说茶之一道,由唐宋传去东洋后,华夏就再无人继承了。华夏有的只是明清时的饮茶之法。”
  我稍显不解。
  一叶说:“茶为重礼。古法多分两种,一种为吃茶,即将辗碎的茶沫,打开泡水来吃。二为煮茶,即用火工来煮。而这两种方法中,只有煮茶才最能体现茶道精神。”
  “但明初立时,有位皇上觉得这煮茶法过于复杂,不如泡茶法来的简便。于是,煮茶就在民间渐渐的消失了。”
  一叶先生讲到这儿笑说:“其实煮茶也好,泡茶也罢,方法倒在其次,手段也在其次,过程也在其次。重要的是领一个心,一个念。”
  “东洋女人说的是我华夏大地,再无精通茶道之人,所以她先给这附近一所敬老院捐了一笔钱。后又跪在我的门前,求我跟她一起去东洋。”
  “这女人礼在先,又捐了钱,做了件善事。我没办法拒绝。也没办法跟她走。正好,你过来了。你来之后,你要让她看到,除了我之外,还有人精通真正茶之道。她知道了这个,就会离开此地了。”
  我听罢笑说:“一叶先生的意思是要让她知道,除了您之外,还有人精通茶道。而有了第二人,就不排除第三人。有第三人,就会有第四人。所以,她也无需把事情做死,一定跪在您的门前求您了。”
  一叶说:“正是这个道理。”
  我点了点头,复又笑说:“可是先生啊,我只会打拳。不会泡茶,可否。让我道侣代劳呢?”
  我指的是叶凝。
  茶道上,叶凝研究的可比我深,什么韩信点兵,什么蜻蜓三点水等等。
  她这个摆弄的特别明白。
  不想一叶先生却说:“不妥,我这泡法,是道,非艺。道,重的是一个大巧若拙,不露痕迹,轻形式,而重一个心念。”
  “这里面要有一个心法领着。”
  “华夏诸术,有肤浅的形式之术,也有让人拍案叫绝的高深之术。术高低之分,全在于心。低术,走的就是一个形式。比如做菜,一样的配料,一样的工艺,一样的火候,一样的铲,一样的动作,时间。可若分了人来炒,菜的味道仍旧是不一样。”
  “你可知这是为什么?”
  我说:“走心。”
  一叶先生点头说:“走心分几种,一种是已经成了自然,不用去领会,信手拈来,自然就是那个心念。一种是需要点拨,点拨之后,就领上那道心,接上那个念了。”
  “关先生,你就是需要点拨的那个人。”
  我郑重:“关某愿听前辈的点拨。”
  不想一叶先生这时却笑了:“不急,不急,既然你答应了,我让小晴告诉那人就是了。”
  “小晴啊,你告诉门外那女人,就说七天后,在这山上的xx岩,有人要与她斗茶。既是斗茶,就要请裁判,这个裁判的人选,我们选龙岩先生了。”
  莫莫这时凑上来问:“现父,龙岩先生跟你一向不对付,去年因为那两棵野茶树,他不是还说要跟你打的吗?”
  一叶先生摇头笑了笑:“都是好茶之人,为几棵茶树争来争去,这都是常见的事。但大是大非面前,茶汤优劣好坏上,这个龙岩先生绝对不会说假话。”
  叶凝问:“前辈,可那个女人,她就不会让自已人做什么手脚,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吗?”
  一叶:“得分什么事儿,茶,棋,书,画,僧,扑,武,剑,这是东洋上流社会一向推崇和传统的东西。茶是茶道。棋是围棋,书自然是书法,画是绘画艺术,僧是东洋僧人,扑是相扑之技,武是空手道外加不同流派的搏击术,又称武士道。剑专指的是剑道。”
  “几上诸般,都是东洋学自我唐宋鼎盛时期的道门精髓。到了现代,东洋对外,于民,于百姓推行的是西方生活方式。但上层贵族,社会精英,他们仍旧沿袭继承着我说的这几样东西。且他们对外宣称,这些技艺在我国内已不复存在。且他们也说了,他们会的这些东西,与我大唐,大宋毫无半分的关系。”
  “所以,这一点上,他们不会说假话。输了就是输了,赢就是赢。”
  一叶先生说完复又讲:“茶只是一个引子,目地是让你搭上这个因缘。往后怎么行事,做事,你就随缘而动吧。”
  我抱拳:“多谢前辈指点。”
  一叶笑:“不敢当,这话,我真的不敢当。”
  讲过之后,一叶先生说:“先就这样,安顿下来吧。七天后,我们就在这山上的xx岩斗上一回茶。”
  就这样,我们一行人便在一叶先生的小屋子里住下来了。
  随后的七天时间里,一叶先生只是跟我讲了这茶采摘,到最终加工结束的每一道工序。这里面的道道工序都倾注了茶人的心血。每一道都有很大的讲究,除外这里还涉及到了制茶的火候学问,等等很多的东西。
  除了讲这些,再就是品茶了。
  岩茶的几十个品种,从常见的大红袍,铁罗汉,水仙,肉桂,瓜子金,等等很多,在一叶先生的带领下,众人品了一个遍。
  喝茶也有讲究,初手喝的是茶的香气,口感,中手喝的是韵味,山气,土木之气。高手喝的是灵,制茶师父的灵气,茶树的灵气,那一片山,一片地的灵气。
  我在一叶先生的指导下,从尝了一口茶喝出香味,到最后,品一茶,就能看到制茶人的模样儿,知道他的脾气性情,乃至身高,等等的一切。
  到最后,我通过喝一口白开水,然后看到这水生成的环境,地穴空间的大小,温度,岩石的结构之后。我明白,一叶先生又送了我一样神通本事。
  味觉,为六识之一。
  六识,便是生魂体现的种种识觉。
  生魂代表了身体,身体通过识觉来分辨一些事物。
  神通代表了认知事物的层次。
  无论哪一个行业,其实都有这神通。比如一个喜欢猫,并爱养猫的人,他做了一辈子的铲屎官,服侍过不同品种的喵星人。那么他就有一个神通。只要一打眼,看一眼这个猫,就知道对方想干什么,需要什么,这是什么猫,什么品种,几岁,公母,产自哪里,性情如何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全都知道。
  而这些是附在物体上的显信息。
  即通过一些显知识的学习和积累,就完全能掌握的东西。
  还有一种叫潜信息。
  道家人,能读到这潜信息,能看到一只猫具体接触过什么样的人,它在什么样的环境居住过,它的父母是什么样的,多大,健在否,等等一切皆能读出来。
  放到器物上也是一样。
  我身上原本有这本事,只是我不知道怎么来用。如今遇到了一叶先生,我知道这本事怎么用了。
  先识外物,通过触碰一块岩石,握着一把土壤,来解读这岩石,土壤里包裹的信息。再对着观山,观树。看花草树木是悲是喜……
  如此熟练了四天后,第五天,一叶先生在后院给我安排了一间静室。他告诉我该打坐了。
  这次的打坐却又有很大不同。
  一叶先生问我,平时打坐,坐的都是些什么。
  我告诉他,学的这一门很杂,没有固定的派系,只是一开始有个天地的回向。到后来,功夫深了,就又坐非想非非想的那一念。
  目前呢,倒是也能坐住那一念。
  大概的境界,就是这样吧。
  一叶先生告诉我,我能坐住非想非非想的那一念确实是非常的厉害。可是,我这一念无根,无根的话,坐住了,也无法盗取元炁。
  修道二字。阴符经讲的好,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盗字。人活在世间,有日常的活动,本身就是一个消耗的过程。想长生久视,想肉身成圣。盗元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。
  否则,古往今来,尤其民国时期,那会儿有很多的武术家。但这些武术家的寿命都很短。原因何在?就是一个不懂盗元炁。
  而打的过程,却是一个爆发元炁的过程。
  无论接引外力也好,还是发的本力也罢,最终打的就是一个元炁。
  我如果想盗元炁,这静坐功夫,还得从根上来修。
  于是,他教了我搭鹊桥。
  搭上了后,可以口生津液,那个叫金津玉液,它是比什么大补药都要好的灵丹。
  这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龙虎合抱印。
  即手上要结一个印诀。
  这些做好了以后,第三步就是六根大定。
  何为六根大定,六根讲的就是六识,要求六识不动,不因外,因内而动。
  要一下子定在那里,仿佛一根钉。头顶有柄锤,坐下来,锤一落,人就要定住不动了。不仅身不动,心等等一切都不要动。
  做了这一步后。第四步就是个合。
  合上天地。
  与天地合,首要一点就是要舍去一个我,要求无我才行。
  有了我执的念,永远没办法合入天地。
  将心中的我执斩去了之后,天地自然就合进来了。
  但这个过程的初步阶段,要有人护法才行,无人护法,外邪容易侵入,到时合上来的很可能是一道外邪,而不是所谓的天地了。
  只不过,这是相对身上没有任何功夫的普通人而言的了,类似我们这些武者身上阳烈之气高的吓人,休说一般外邪,就算修成大气候的东西,都不敢接近我身体方圆百米的区域。
  合上天地,什么都不要想,不要做,不要有什么导引,观想的念头。
  要等,等到一阳生。
  天地在子时,会生就一阳。
  而我的身体在此与天地相合,所以,我就窃得了这一缕真阳。
  真阳生出来后。心里会有一种冲动的感觉,要把握住这一缕感觉,让其处于似动,非动之间。一动一静之间。这样,再调到非想非非想,一念将生不生的状态。
  我那个非想,非非想的功夫,就接上根了。
  接上了根,元炁自然连绵不绝。
  龙虎自然,合济永顺。
  一叶先生告诉我,这是道家的不传之秘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